各位伙伴,最近有两个重磅消息刷爆金融圈——8月1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文:2025年8月8日起,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利息恢复征收增值税;8月31日,保险行业预定利率全面下调(普通型从2.5%降至2.0%,分红型从2.0%降至1.75%,万能险从1.5%降至1.0%)。这两件事看似独立,实则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无风险收益时代”正在加速终结,财富管理的底层逻辑已被彻底改写。
作为保险营销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不是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客户资产配置逻辑的颠覆性变革。 过去“稳赚不赔”的国债、存款、理财,正因税收和利率的双重挤压逐渐失去吸引力;而保险,尤其是分红型保险,凭借“抗利率下行+锁定长期收益+法律避税”的独特优势,正成为新时代的“稀缺品”。
接下来,我将结合这两大政策,从“为什么变?客户面临哪些问题?保险如何解决?我们如何行动?”四个维度,为大家拆解财富管理的破局之道。
长期以来,国债凭借“国家信用担保+利息免税”两大优势,一直是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压舱石”。但2025年8月8日起,新发行债券利息恢复征收增值税(存量债券仍免税至到期),直接带来两大冲击:
1.
税后收益缩水,吸引力下降
以10年期国债为例,若票面利率2.5%,原免税收益为2.5%;若按20%税率征税,实际收益降至2.0%(假设税率20%)。与当前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普通型2.0%、分红型1.75%)差距大幅缩小,甚至可能低于部分分红险的保底收益(如2%)。
2.
3.
机构配置逻辑生变,传导至个人投资者
银行、保险等机构投资者为保收益,要么提高债券持有门槛(如拉长久期、增加高风险债券配置),要么要求更高票面利率补偿。最终成本可能转嫁给个人客户——理财产品收益下降、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调(目前5年期定存已降至1.3%)。
4.
政策信号:国家正在通过税收调节,削弱“无风险资产”的绝对优势,引导资金流向更具效率的领域。对客户而言,“买国债躺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8月31日截止的预定利率下调,是保险行业的“大事件”:普通型产品从2.5%降至2.0%,分红型从2.0%降至1.75%,万能险从1.5%降至1.0%。这意味着:
·
同样保费投入,未来收益大幅降低
以100万本金存30年为例:2.5%定价的产品累计收益可能达到209万,而2.0%定价的产品仅181万(相差28万,够买一辆高端新能源车);分红险若预定利率从2.0%降至1.75%,长期复利差距更显著。
·
·
长期锁利机会消失
预定利率反映的是保险公司对未来长期投资回报的预期。一旦下调,新产品的保证收益能力永久性降低——现在不买,未来可能再也找不到“2.5%保底+分红”的优质产品。
·
国债征税削弱了“安全资产”的收益底线,预定利率下调压缩了保险产品的“性价比窗口”,两者共同推动市场进入:
· 收益层面:无风险资产的税后收益(如国债)与低风险资产的收益(如存款、理财)差距缩小,客户不得不接受更低的回报;
· 风险层面:为追求更高收益,客户可能被迫承担更多波动(如权益类资产),但中产及高净值人群对本金安全的诉求依然强烈;
· 配置逻辑:单纯“求稳”的策略失效,必须转向“稳中求增”——在保底收益的基础上,寻找可能的弹性空间。
政策变化直接冲击客户的财富安全感,尤其是40+、50+的中产及高净值人群,他们的焦虑集中体现在三方面:
过去,客户认为“存银行、买国债、投理财”是最安全的,但现在:
· 银行存款利率逐年下调(5年期定存1.3%),跑不赢通胀;
· 国债征税导致税后收益缩水,且未来可能继续调整;
· 理财产品“净值化”后不再保本,2022年以来多家银行理财子产品出现亏损案例。
客户疑问:“难道只能眼睁睁看着钱贬值?有没有一种工具,既能保本,又能长期增值?”
客户的财富目标并未因利率下降而消失:孩子教育金(18年后需要一笔确定资金)、养老金(退休后每月需固定生活费)、财富传承(给子女留一笔免税资产)。但当前工具难以满足:
· 存款和国债的收益无法覆盖教育/养老的长期开支;
· 权益类资产(股票、基金)波动太大,客户不敢重仓;
· 房产流动性差、租金回报率低(一线城市普遍低于2%),不再是优质选择。
客户疑问:“有没有一种工具,既能锁定长期收益,又能对抗通胀?”
国债征税和利率下调让客户意识到:政策不会永远“照顾”某类资产,今天的“安全”可能明天就变成“低效”。他们更担心:
· 现在买的国债/存款,未来会不会继续征税或降息?
· 如果现在不配置,未来会不会错过最后的高收益窗口?
客户疑问:“我该什么时候行动?怎么选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在“低利率+高税负”的双重压力下,分红型保险凭借四大独特优势,成为客户财富管理的“破局利器”:
分红险的保单现金价值逐年累积且不可倒退,即便投资端表现不佳,保险公司也必须提供“最低保证收益”。目前市面产品最低保证利率多为2%(未来可能下调至1.75%),仍显著高于:
· 银行5年期定存(约1.3%-1.5%);
· 大多数货币基金、短债产品(年化回报1.0%-1.8%)。
客户沟通案例:
“张姐,您看现在国债征税20%,实际收益可能只有2.0%;而咱们的分红险保底2%,写进合同保证兑付。100万本金放10年,保底收益20万,比存银行多赚7万——关键是这笔钱雷打不动,比国债更靠谱!”
分红险的分红来源于保险公司整体投资收益(利差、死差、费差)。若市场环境改善(如权益市场回暖、利率下行带动债券再投资收益提升),客户可能获得额外红利(历史分红实现率普遍在80%-120%)。
客户沟通案例:
“李总,分红险不是股票,但能间接分享市场上涨的收益。比如去年某分红险产品因资本市场表现好,客户额外拿到了4.5%的分红,加上2%的保底,综合收益达到6.5%——比单纯买国债(税后约2.0%)划算多了!”
分红险的红利按复利累积再投资,长期持有下收益呈指数级增长。以30年持有期为例:
· 假设保底利率2%,年均分红3%,累计收益可达初始保费的2.5倍以上;
· 若客户选择“保底+浮动”组合,长期复利效应远超单利计算的存款或国债。
客户沟通案例:
“王阿姨,您给孩子存教育金,如果选分红险,前10年可能觉得收益慢,但坚持到孩子上大学时,复利效应会让账户里的钱远超您的预期——这就是时间的力量!”
相比国债征税,分红险具有显著的法律优势:
· 保险金领取无需缴纳所得税;
· 不作为遗产分配,不被查封冻结;
· 可预设受益人,完成定向传承(避免子女婚姻风险、债务纠纷)。
客户沟通案例:
“赵先生,您考虑过财富传承的问题吗?分红险的保险金直接给到指定受益人,不属于遗产,既不用交税,也不会被债务追偿。比如您给孙子留100万,他结婚、创业都能用,而且绝对安全。”
面对政策变化带来的客户焦虑,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推销产品,而是帮客户梳理需求、传递长期价值,用“对比+场景”触发行动。
1. 存量高净值客户:重点强调分红险的“法律避税+资产隔离”功能,对接家族信托+保险的金三角架构;
2. 中产家庭客户:突出“教育金/养老金”的确定性,用“保底+浮动”收益对比存款、理财的劣势;
3. 企业主客户:结合税务筹划需求,讲解分红险在企业资金池中的配置价值(如降低企业所得税税基)。
·
面对养老焦虑客户:
·
“刘姐,您担心退休后养老金不够用,现在买分红险,60岁开始每年领XX万,活多久领多久,比存银行划算多了——而且这笔钱是您的,谁也动不了!”
·
·
面对教育金规划客户:
·
“陈先生,孩子上大学需要一笔确定的教育金,分红险能锁定长期利率,哪怕未来利率降到1%,您的保单还是按2%保底算,孩子的学费稳稳的!”
·
·
面对资产传承客户:
·
“周总,您想把财富安全传给下一代,分红险指定受益人的功能完美解决这个问题——不用打官司、不用交税,孩子直接拿到钱。”
·
1. 科普先行(8月1日-8月10日):在朋友圈/社群发布《国债征税对家庭资产的影响》《预定利率下调倒计时:这些产品再不买就没了》等图文,用数据对比强化认知;
2. 一对一沟通(8月11日-8月20日):针对存量客户,发送定制化分析报告(如“您的家庭资产中,哪些部分受国债征税影响最大?”“预定利率下调后,您的教育金/养老金缺口是多少?”);
3. 活动造势(8月21日-8月31日):举办“低风险资产配置沙龙”,邀请财税专家解读政策,现场演示分红险收益测算,提供“限时预投保”服务(锁定当前高预定利率)。
国债征税和预定利率下调,看似是两则金融新闻,实则是财富管理时代的“分水岭”。过去“稳赚不赔”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只有“稳中求增”的工具才能真正守护客户的财富。
分红险或许不是最耀眼的工具,但一定是这个时代最靠谱的“防守搭档”——它用法律合同锁定长期收益,用复利效应穿越周期波动,用避税功能保护家庭资产。
现在行动,不仅是帮客户抢占最后的高收益窗口,更是在为我们自己的职业生涯积累长期信任。记住:在不确定的时代,能提供确定性方案的保险营销员,才是客户最需要的伙伴!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betway电话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必威官方网站备用网站 必威体育大厅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