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二季度保险业资金运用全景图:负债扩张与资产配置的“双向奔赴”
2025年7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保险业二季度资金运用数据,为观察保险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关键切片。截至6月末,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36.2万亿元,同比增长17.4%,不仅延续了近年来的扩张态势,更在10年期国债收益率震荡下行、高收益资产稀缺的背景下,展现出险资“稳中求变”的配置智慧。这场由负债端扩张驱动、资产端优化的“双向奔赴”,既折射出保险行业在低利率环境下的生存法则,也预示着险资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新角色。
一、总量突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再创新高,人身险主导地位强化
2025年二季度,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以36.2万亿元的成绩刷新历史纪录,同比17.4%的增速较一季度进一步提升。这一增长既是负债端保费规模持续扩张的“水涨船高”,也是资产到期再配置需求叠加的结果。
从结构看,人身险公司仍是资金运用的绝对主力——其资金运用余额达32.6万亿元(占行业总额90%),同比增长17.7%;财产险公司以2.3万亿元(占比6.5%)、11.3%的同比增速紧随其后。这一“人身险主导、财险辅助”的格局,与两类机构的业务特性密切相关:人身险负债久期长(多为10年以上),天然需要匹配长久期资产;而财险负债久期短(多为1-2年),对流动性和短期收益更敏感。
值得关注的是,人身险公司的“一枝独秀”并非偶然。2025年以来,人身险行业受益于“预定利率下调”前的“炒停售”效应(如增额终身寿险、养老年金险等产品),保费收入同比增速超20%,带动资金流入加速。同时,部分险企通过“保险+养老社区”“保险+健康管理”等创新模式,进一步绑定长期客户,负债端的稳定性为资产端的大规模配置提供了坚实基础。
相比之下,财产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增速虽低于行业平均,但其在债券、股票等领域的配置仍保持稳健。例如,财险公司债券配置规模达9455亿元(同比增19.9%),股票投资1955亿元(同比增22.1%),反映出财险公司在非车险业务(如健康险、农险)扩张中对资金运用的精细化管理。
二、固收为锚:长久期利率债成配置重心,资产负债匹配优化
在10年期国债收益率震荡下行(2025年二季度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约2.5%,较年初下降30BP)、高收益非标资产(如信托、未上市股权)供给收缩的背景下,“增配长久期利率债”成为险资的“最优解”。
截至二季度末,保险业债券配置规模达17.9万亿元,占总投资规模的49.3%,创历史新高。其中,人身险公司债券配置规模16.9万亿元(同比增26.6%),占比超94%;财险公司债券配置9455亿元(同比增19.9%)。这一数据背后,是险资对“资产负债久期匹配”的极致追求。
长久期利率债的“双重价值”:
一方面,其久期长(如10年期、30年期国债),能有效覆盖人身险负债的长期需求(如20年期养老年金险),降低“久期错配”风险;另一方面,利率债信用等级高(国家信用背书),在低利率环境下仍能提供稳定的票息收益,契合险资“安全第一”的投资原则。
以某头部寿险公司为例,其2025年二季度新增配置的30年期国债规模占债券增量的40%。该公司资管部负责人表示:“过去我们依赖非标资产拉长久期,但现在非标供给减少,利率债成为‘压舱石’。尽管其收益率低于部分非标,但流动性好、风险低,能更好匹配负债端的刚性兑付需求。”
此外,险资对地方政府债的配置也在提速。二季度数据显示,人身险公司持有的地方政府债规模同比增长35%,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江苏、浙江)的10年期专项债。这一变化既响应了“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政策导向,也通过地方政府债的“准利率债”属性(财政贴息、税收优惠),进一步提升了投资收益的稳定性。
三、权益加码:政策松绑与策略调整,直投规模持续扩张
权益类资产是险资提升收益的“关键增量”。2025年二季度,在政策催化与市场回暖的双重驱动下,险资股票投资规模达3.1万亿元(同比增47.6%),较年初增加超9000亿元,成为二季度资金运用的一大亮点。
政策松绑:权益比例上限提升,头部险企获“松绑红利”
2025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将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上限由原来的“七档”简化为“五档”,最高档(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350%)上限提升至总资产的50%(原为45%),部分中型险企的上限也上调5%。这一调整释放了明确的“扶优限劣”信号:偿付能力强的头部险企获得更大投资空间,而偿付能力较弱的机构仍受严格限制。
政策红利立竿见影。二季度数据显示,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超350%的头部险企(如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股票投资规模较年初增长超20%,而部分中小险企因偿付能力接近监管红线,权益投资仍保持谨慎。
策略升级:高股息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
在权益投资的具体方向上,险资延续了“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传统,同时根据市场环境调整策略:
•高股息策略持续强化:银行、公用事业、能源等行业的高股息蓝筹股仍是险资的“心头好”。例如,某险企二季度增持工商银行A股2.3亿股,持仓市值超100亿元,其股息率(约6%)显著高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险资人士表示:“高股息股的稳定分红能与负债端的现金流形成匹配,尤其在低利率环境下,其‘类债券’属性更具吸引力。”
•新兴产业布局悄然提速:在“科技自立自强”政策导向下,险资开始加大对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配置。例如,某头部险企通过旗下私募股权基金参与某半导体设备企业的Pre-IPO轮融资,另有多家险企通过科创板打新、定向增发等方式参与新能源产业链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险资对证券投资基金的配置规模同比下降2.6%(人身险)和1.3%(财险),反映出险资对主动管理型基金的依赖度降低,更倾向于通过直投或指数基金直接参与市场,以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收益透明度。
四、效率观察:二季度配置效率低位,三季度或迎改善契机
尽管二季度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创新高,但其资产配置效率却出现阶段性下滑——当季资金周转率仅35%,处于2023年三季度以来的相对低位。
效率下滑的背后:负债端的“短期扰动”
资金周转率(=资金运用总额/日均资金占用额)是衡量险资使用效率的核心指标。二季度周转率下降,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
1.保费增速放缓:二季度人身险“开门红”后的保费增速自然回落(部分险企单月保费环比下降15%-20%),导致新增可配置资金减少;
2.渠道短期调整:部分险企因代理人队伍清虚、银保渠道监管趋严,销售端短期承压,资金流入节奏放缓;
3.“开门红”后整顿:部分险企在一季度“冲量”后,二季度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如减少短期理财型产品,增加长期保障型产品),导致新单保费中可用于投资的“纯保费”占比下降。
三季度展望:负债端回暖或带动配置效率回升
进入三季度,随着预定利率下调(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从3.0%降至2.5%)及短期“炒停售”行为(消费者赶在利率下调前投保),行业保费规模有望迎来阶段性扩张。国信非银预测,三季度人身险单月保费增速或回升至20%以上,带动新增可配置资金增加,资金周转率有望回升至40%左右。
此外,三季度也是险资传统的“配置旺季”——年中考核结束后,险资会集中配置下半年到期的债券、协议存款等资产,同时为来年的“开门红”储备资金。多重因素叠加下,险资资产配置的主动性和效率将显著提升。
五、未来展望:负债端与资产端的双向驱动,险资服务实体经济新使命
2025年二季度的保险资金运用数据,不仅展现了险资在低利率环境下的“生存智慧”,更折射出行业发展的长期趋势:
负债端:从“规模扩张”到“价值转型”
随着预定利率下调、产品结构调整(如增额终身寿险占比下降,养老年金险、健康险占比上升),险资负债端的“成本刚性”将有所缓解,但长期负债占比提升(如20年期以上保单占比超40%)仍要求资产端保持“长久期、低波动”特性。
资产端:从“被动配置”到“主动赋能”
在监管政策引导下(如权益比例上限提升、鼓励险资投向科技创新),险资将更深度参与实体经济建设。例如,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支持“十四五”重点项目(如新能源、新基建),通过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参与保障性住房、产业园区建设等。
行业影响:从“风险管理者”到“价值创造者”
保险资金作为市场上罕见的“长期稳定资金”(平均久期超10年),其配置行为对资本市场稳定性至关重要。二季度数据显示,险资股票投资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已达6.2%(较年初提升0.8个百分点),成为仅次于公募基金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未来,随着险资规模持续扩张、配置策略优化,其在服务实体经济、稳定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结语:在平衡中寻找确定性
2025年二季度的保险资金运用,是一场“负债扩张”与“资产配置”的精彩共舞:人身险凭借长期负债优势成为资金主力,险资通过增配长久期利率债锁定收益,权益投资在政策松绑下加速布局,尽管短期效率承压,但三季度的回暖预期已清晰可见。
站在行业发展的视角,DRG改革重塑医疗支付体系的同时,保险业正通过资金运用的优化,在“保障民生”与“服务实体”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当保险资金不再是“被动的管理者”,而是“主动的价值创造者”,其对经济社会的赋能作用,或将超出我们的想象。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betway电话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必威官方网站备用网站 必威体育大厅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