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暑去凉来,收获的序章
“秋”字,简洁而深刻,承载着季节更替的意蕴。立秋,作为秋季的开端,一般在每年的 8 月 7 日或 8 日到来,它宣告着暑热的退场与凉爽的登场。树叶在这个时节悄然变色,从翠绿转为金黄,最终飘然落下,这一自然现象也催生了“一叶知秋”这一充满诗意的成语,让人们以细微的观察感知季节的宏大变迁。
立秋,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收获的时节。它如同一位温柔的使者,带着凉爽的风、成熟的果实,以及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季节体验。
一、立秋气候特色:暑热与凉寒的交替
立秋是一个气候转折点,它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自然现象开始发生变化。在南方,这些变化尤为明显,降雨量逐渐减少,风暴的频率也降低,空气的湿度也在慢慢降低。而在北方,气温的变化则更为显著,天气开始逐渐转凉。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看,立秋后,万物从繁茂生长转向成熟萧索,气候也从夏季的多雨湿热向秋季的少雨干燥过渡。
“热在三伏”,立秋至处暑期间往往还处于“三伏”之中,因此初秋的天气依然炎热。真正凉爽的天气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才会到来。秋天的气候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秋的“闷热”和仲秋后的“干燥”“凉爽”。这是一个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充满了变化与过渡。
立秋的三候也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时期的气候特点。一候凉风至,意味着凉爽的风开始吹拂,暑气逐渐消退。二候白露生,早晨大地上开始出现雾气,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白色的露珠,预示着天气的转凉。三候寒蝉鸣,寒蝉的鸣叫则表明天气已经真正变冷,它们的叫声似乎在提醒人们秋天的到来。
二、立秋节气风俗:收获与庆祝的时节
立秋是一个充满丰收气息的节气,民间有许多与之相关的风俗。在立秋这一天,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庆祝秋天的到来和农作物的成熟。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人们在立秋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止秋燥。这种习俗不仅是一种对健康的关注,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此外,还有“贴秋膘”的习俗。由于夏天人们食欲不振,体重往往会减轻,所以在立秋这一天,人们会通过称重来对比立夏时的体重,并在立秋后多吃一些肉类来补充营养,以备过冬。
“躺秋”也是立秋的一种有趣习俗。在江淮地区,人们会在立秋这天选择一个阴凉的地方躺一躺,象征着夏天的结束和凉爽天气的到来。这种习俗充满了对自然变化的感知和对生活的享受。
在一些地区,还有“洗秋澡”和“喝立秋水”的习俗。洗秋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生秋痱子,而喝立秋水则寓意着消积暑,避免秋天腹泻等疾病。这些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此外,还有“食小赤豆”“吃秋桃”“吃‘渣’”等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也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通过这些习俗,人们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和对丰收的庆祝。
三、立秋农事相关:收获与希望的季节
立秋是一个重要的农事节气,它标志着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的开始。在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仍然较高,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的要求都很迫切。因此,立秋的雨水对农作物的收成至关重要。
“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等农谚生动地反映了立秋雨水对农作物的重要性。立秋的雨水不仅滋润了大地,也带来了丰收的希望。
立秋后,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需要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此外,立秋还是一个收获的标志,“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等农谚都表明了立秋后农作物的成熟情况。
立秋歌谣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农事活动:“时到立秋年过半,可能有涝也有旱,男女老少齐努力,战天斗地夺高产。棉花抹杈边心,追肥时间到下限,天旱浇水要适量,防治病虫巧把关。早秋作物渐成熟,防雀糟蹋要常转。晚秋作物治追耪,后期管理不能软。适时播种大白菜,炕土壅葱夺丰产。保护地菜筹建棚,底肥施足地深翻。大积大造农家肥,割晒青草抽时间。林木果树管理好,摘下果梨去卖钱。畜禽管理要加强,要紧预防牛流感。喂鱼注意多投草,鱼病防治至关键,坑内菱角采下来,继续管好藕苇芡。”
四、立秋节气养生:顺应自然,调养身心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因此,秋季养生应以养收为原则,顺应自然规律,调养身心。
在精神调养方面,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在起居调养方面,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因此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在运动调养方面,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道臧·玉轴经》所载“秋季吐纳健身法”是一种很好的秋季养生功。具体做法是: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 36 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 30 次。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在饮食调养方面,要少辛增酸,宜食麻等柔润物以润其燥,禁寒饮。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五、立秋古诗词:诗意的秋日画卷
立秋不仅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收获的时节,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许多文人墨客都以立秋为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立秋的自然景色,也表达了他们对秋天的感受和思考。
白居易的《立秋日曲江忆元九》写道:“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这首诗描绘了立秋时节的景色和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在柳阴下下马,独自登上堤岸,听到新蝉的叫声,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友人。诗中“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betway电话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必威官方网站备用网站 必威体育大厅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