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司对下属的期望
在企业中,上司往往对下属抱有以下期望:
Æ达成工作目标
Æ自动自发
Æ没有任何借口
Æ超越领导期望
Æ追求效率
Æ责任
2.员工的想法
员工则常常存在以下想法:
Æ不清楚该做什么
Æ让做的都做了
Æ不清楚做到什么程度
Æ以为已经做好了
Æ已经尽力了,确实有困难
Æ凭什么让我做这么多
Æ上司有问题
3.执行漏斗
上司和下属之间经常存在这样一些执行漏斗:
Æ不知道或误解
Æ力不从心
Æ有能力无动作
Æ员工认为自己正在按上司的指令做事
Æ做了没好处
Æ该做的都已经做了
于是,组织中很多目标的实现,以及意图的推行就因此而产生了困难。
4.员工的状态分析
员工通常有以下四种状态:
Æ高能力高意愿
Æ低能力高意愿
Æ高能力低意愿
Æ低能力低意愿
高能力高意愿的员工在执行过程中不会有过多问题,低能力低意愿的员工是组织中被淘汰的对象,因此都不需要多做分析。低能力高意愿的员工要通过多种方式,如培训、教练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等,帮助他们提高能力,从而使他们走向高能力高意愿,在组织中发挥管理者希望他发挥的作用。而高能力低意愿的员工往往在企业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也是本课程主要针对的讨论对象。
ABC分析法
1.定义
ABC分析法实际上关注的是动机性问题,即某人了解正确行为,能够表现出正确行为,但却不表现正确行为的各种情况。因此使用前首先要判定问题是动机性问题,还是技能性问题。ABC分别指以下含义。
Æ A:前因,即事情、现象的原因,背景事件。
Æ B:行为,
指当事人的行为表现。
Æ C:后果,
事情所带来的后果,以及相关的强化或惩罚因素。
2.思路
传统分析法或思维模式往往是出现了问题再寻找原因。而ABC分析法的思路是:出现了问题,不寻找原因,而是反过来看后果,认为后果才是对行为的强化性因素。
【案例1】
日常生活中的范例
日常生活中常见到有人揉鼻子。A是鼻子痒,B则是揉鼻子,C是鼻子可能会出血、疼痛或是止痒,这其中,揉鼻子后是否止痒才是至关重要的。
开车时要在路上加油。A是油表显示没油,B是加油,C是继续正常行驶,正是能够正常行驶强化了加油的行为。
借给朋友钱。A是朋友向自己借钱,B是借钱给他,C是还或者不还,是否还钱会影响到是否借钱给朋友。
“狼来了”的故事。A是小孩子发出“狼来了”的信号,B是村民们去解救孩子,C是被骗或者真的从狼那里救下孩子,是否会被骗也影响到了村民们是否去救那个孩子。
【案例2】
企业中的范例
不按时交报表。一些企业规定每月25号交报表,A是公司的这个规定,B是不按时交报表,C则是需要多次催表,并因此延迟汇总日期,甚至由此养成习惯,不催就不主动交表。
为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A是组织需要员工提出建议,B是提交建议,C是可能没有得到回应甚至遭到嘲笑,如果这样的话便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指出他人过失。A是工作认真负责,B是指出他人的过失,C则是可能会因此遭到排挤,并由此逐渐丧失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工作造成消极影响。
前因、后果对行为的影响(上)
1.影响作用比重
国际上对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后果对行为的影响,是前因对行为影响的四倍,即前因对行为的影响只占到20%;而后果对行为的影响占到80%。因此如果要想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要将80%的精力或者关注点放在后果上。但遗憾的是,企业往往将关注点放在前因上,常见的前因有:
Æ培训
Æ制度
Æ规范
Æ个人技能
Æ通知、通告
Æ愿景描绘
Æ要求、重申
Æ职责
Æ指令、命令
Æ目标、计划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betway电话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必威官方网站备用网站 必威体育大厅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