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管业转型加速:ABS与股权投资崛起,绿色新基建布局深化
2025年上半年,中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正处于深刻的结构性调整期。在利率持续下行、优质资产稀缺与化债政策深化的多重挑战下,行业传统的依赖债权投资计划的模式正在被打破,资产支持计划(ABS)和股权投资计划迅速崛起,成为驱动行业增长的新引擎。与此同时,政策东风频吹,绿色金融、新基建、城市更新等领域为保险资金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一、整体运行:规模回升但数量下滑,结构优化趋势明显
根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及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保登”)数据,2025年1~6月,保险资管业创新型产品登记规模达到4,440.46亿元,同比增长6.35%,但登记数量仅为189只,同比减少31只,延续了2022年以来的下滑趋势。
这一“量减价升”的局面反映了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结构性转变:债权投资计划的主导地位持续削弱,而资产支持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的占比显著提升。具体来看,债权投资计划虽然仍是数量最多的品种(137只,占比72.49%),但其规模占比已降至47.78%,首次跌破50%。相比之下,资产支持计划规模占比跃升至40.56%,成为拉动整体增长的核心动力;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规模占比分别为6.03%和5.63%,虽绝对值不大,但增速迅猛,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这种结构性变化背后,是市场环境与政策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经济增速放缓、优质非标资产稀缺的“资产荒”背景下,传统债权计划收益率下降,吸引力减弱。而ABS产品凭借其资产隔离、结构灵活和较高收益的优势,更好地匹配了保险资金对风险控制和收益稳定的双重需求。股权类产品的快速增长,则体现了保险资金在政策鼓励下,加大对实体经济长期股权投资、服务国家战略的主动性。
二、债权投资计划:持续收缩,投向集中化与行业分化加剧
债权投资计划作为行业传统主力,其收缩态势进一步加剧。2025年上半年登记规模仅2,121.59亿元,同比下降24.50%,登记数量下降23.03%。自2021年达到峰值后,该类产品已连续四年下滑。
区域投向高度集中化是显著特征。资金继续向经济发达、财政实力雄厚的华东地区聚集,该区域登记规模占比高达51.36%。其中,安徽省异军突起,以18.22%的占比成为最受青睐的省份,这与其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巨大融资需求密切相关。浙江、广东、江苏等沿海经济大省紧随其后。而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占比持续萎缩,反映出保险资金在区域选择上极强的风险规避倾向,区域间的“资产荒”与“资金荒”并存现象愈发突出。
行业投向分化更为剧烈。基础设施领域始终是绝对主力,占比超八成。其中:
交通运输(如高速公路、铁路、港口)作为压舱石,占比稳定在40%以上,因其现金流稳定、政府支持力度大而备受青睐。
园区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如保障性租赁住房、医院、学校)成为新重点,2025年上半年占比分别为23.61%和8.01%,政策支持明确,需求刚性。
商业不动产持续萎缩,占比降至6.19%,同比下滑5.21个百分点。在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保险资金对该领域的态度日趋谨慎,主动规避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债权计划底层资产中开始涌现大量风光电基地、物联网节点、数据中心等绿色和新基建类项目,为传统基础设施投资注入了新的内涵。
三、新兴力量:ABS、股权投资与私募基金驱动创新转型
行业的增长动能已悄然切换,资产支持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构成了新的“三驾马车”。
资产支持计划(ABS)持续扩容
ABS的爆发式增长是上半年最亮眼的趋势。其规模占比从几年前的个位数快速攀升至40.56%,成为仅次于债权计划的第二大品类。保险ABS的基础资产日益丰富,涵盖了融资租赁债权、应收账款、供应链金融、甚至未来水费、电费收益权等。其优势在于通过结构化设计盘活存量资产,为融资方提供更低成本的资金,为保险资金提供了更多元、分散的投资选择,完美契合了当前“盘活存量”的政策导向。
股权投资计划与保险私募基金显著增长
两者合计规模占比已超10%,势头强劲。2025年上半年,多家大型保险机构设立了聚焦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双碳”领域的股权直投基金或计划。例如,部分产品精准投资于新能源电池、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未上市企业股权。这一转变标志着保险资金从“债性思维”向“股性思维”探索,通过长期股权投资博取更高收益,并更深入地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升级。
四、政策东风:REITs、绿色金融与城市更新带来新机遇
监管政策的持续引导,为行业转型指明了方向,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
REITs市场扩容提供退出新路径:多部门联合发文支持消费基础设施REITs发行,进一步扩大了REITs资产范围。对于保险资管机构而言,这意味着一方面可以通过投资公募REITs进行资产配置,另一方面可以将旗下持有的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发行REITs实现资产证券化,打通“投资-运营-退出”的闭环,提升资金周转效率。
绿色金融战略地位提升:《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的发布,统一了绿色项目标准,为保险资金精准投向绿色领域提供了清晰指引。保险资金周期长、追求稳定回报的特性与风光电、储能、节能环保等绿色项目的融资需求高度匹配,预计未来“绿色+新基建”领域的投资占比将快速提升。
城市更新与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国务院近期密集出台政策,加速推进城市更新,并明确要求完善市场化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这意味着,除了传统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保险资金可以通过与政府合作的PPP模式或参与城市更新基金,投入到老旧小区改造、智慧城市、地下管廊等项目中,这些项目兼具社会效益和长期稳定现金流,是险资理想的投资标的。
五、展望与挑战:在机遇与风险间寻求平衡
展望2025年下半年及更长远的未来,保险资管行业的发展路径已清晰可见:
结构性调整仍将深化:债权投资计划难以重回巅峰,ABS和股权投资将成为行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保险资管机构需全面提升资产筛选、主动管理和风险定价能力,以适应从“买债”到“识资”、“投股”的转变。
“绿色+新基建”成为布局主线:在政策强力引导和巨大资金需求下,绿色能源、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领域的投资活动将日趋活跃。这要求机构不仅要有财务判断力,更需具备深厚的产业理解力。
风险与收益的再平衡:机遇往往与风险并存。ABS的复杂结构对其底层资产质量分析和信用风险识别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股权投资则需面对更高的波动性和退出不确定性。此外,基础资产行业和区域的集中度过高,也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积累。
房地产与城投领域审慎前行:房地产市场虽有利好政策托底,但企稳复苏仍需时间,险资对商业地产仍将保持审慎。城投领域在“控增化存”的政策基调下,整体债务风险可控,但区域分化会愈发明显,对机构的区域信用分析能力构成考验。
结论
2025年上半年是中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行业毅然告别了过去依赖单一债权模式的路径,在结构性调整的阵痛中,积极拥抱ABS、股权投资等创新工具,并敏锐地将目光锁定于绿色金融、新基建和城市更新等国家战略领域。这场转型不仅是市场倒逼的结果,更是行业走向成熟、履行长期资金提供者和社会价值投资者责任的必然选择。未来,那些能够快速适应变化、精准把握政策机遇、并建立起强大投研和风控能力的机构,将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betway电话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必威官方网站备用网站 必威体育大厅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