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保险网,保险资料下载

中国养老金专题长钱长投企业年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21页.pdf

  • 更新时间:2025-08-26
  • 资料大小:11.4MB
  • 资料性质:授权资料
  • 上传者:wanyiwang
详情请看会员类别或者付款方式
    
内容页右侧
资料部分图片和文字内容:

长钱长投:企业年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养老金体系的支柱性突围

20258月,人社部最新披露的企业年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企业年金积累基金规模已达3.73万亿元,参与职工3291万人,较2006年末增长超2倍。这一组数据背后,是中国养老金体系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从“试点探索”到“规模化发展”的跨越,也是其在应对老龄化挑战中逐步凸显的战略价值。然而,规模扩张的背后,覆盖广度不足、结构失衡、投资能力分化等问题依然突出;而在政策推动“长钱长投”的改革方向下,企业年金正迎来从“量”到“质”的关键转型期。

 

一、过去:从无到有的探索与结构性矛盾

企业年金的诞生,与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同步。2004年《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颁布,标志着我国企业年金正式进入制度化运作阶段;2006年,首批企业年金基金市场化投资运营落地,开启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自主、个人参与”的新模式。

 

1. 规模扩张:从“零星试点”到“万亿级市场”

过去二十年,企业年金规模增长呈现“阶梯式”特征。2007年至2016年,受资本市场波动、参与企业集中于国企等因素影响,规模增速较慢,十年累计规模仅突破1万亿元;2017年后,随着政策放宽(如允许职业年金同步发展)、投资范围扩大(新增非标资产、港股通等),叠加企业年金“补充养老”的刚性需求,规模增速显著提升。2020年突破2万亿元,2023年突破3万亿元,2025年一季度达3.7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5%

 

参与职工数量的增长更能反映其普惠性潜力。2006年末,企业年金参与职工仅1000万人;2025年一季度增至3291万人,相当于覆盖了全国约4.3%的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尽管如此,与OECD国家企业年金平均覆盖50%-60%的劳动年龄人口相比,我国企业年金的覆盖广度仍处于“初级阶段”。

 

2. 结构失衡:央企主导、区域分化的“马太效应”

企业年金的覆盖结构始终存在显著不均衡。从企业类型看,央企及大型国企是绝对主力。截至2025年一季度,人社部备案的年金规模中,央企占比达55.6%,主要因其具备完善的福利体系与稳定的缴费能力;而占市场主体90%以上的中小企业,参与率不足5%。中小企业参与门槛高是核心障碍:企业需承担账户管理费、托管费、投资管理费等综合成本(年均约职工工资总额的0.5%-1%),对年利润仅百万级的企业而言,这相当于“不可承受之重”。

 

从区域分布看,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距悬殊。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的年金备案资产规模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而中西部省份(如甘肃、贵州)占比不足5%。这种“强者愈强”的格局,进一步加剧了养老金的区域失衡,与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目标形成张力。

 

3. 功能局限:“长钱短投”下的收益与使命错位

企业年金的核心使命是通过长期积累,为职工提供补充养老保障。但过去由于考核机制短期化(多为一年期)、投资范围受限(权益类上限40%但实际配置不足20%),其“长钱”属性未充分释放。2007-2016年,企业年金年均收益率仅5.1%,部分年份甚至出现负收益;2017年后,随着投资范围扩大与考核周期延长,年均收益率提升至5.93%2007-2025Q1),但仍低于同期社保基金(约8%)和保险资金(约6.5%)的长期收益水平。这种“长钱短投”的矛盾,既削弱了职工的养老获得感,也限制了企业年金作为长期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二、现在:头部化竞争与投资分化的新图景

经过二十年发展,企业年金市场已形成“受托-托管-投资-账户管理”四位一体的市场化运作体系,但各环节的竞争格局与投资能力呈现显著的“头部化”与“差异化”特征。

 

1. 机构格局:险资与银行的“受托双雄”,公募与险资的“投管争霸”

受托管理是企业年金的核心环节,负责选择、监督投资管理人。截至2025年一季度,保险系机构(如国寿养老、平安养老)凭借长期服务经验与客户资源,受托管理规模占比达73.6%,稳居主导地位;银行系机构(如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则依托网点优势,在中小企业市场快速渗透,近三年受托规模增速超20%,但当前占比仅15%左右。

 

投资管理环节则是“公募与险资的双雄争霸”。头部效应尤为突出:泰康资产、国寿养老、平安养老三家机构管理规模合计超1.46万亿元(占全市场40%);公募基金公司(如易方达、工银瑞信)凭借权益投资优势,管理规模占比40.9%。从投资能力看,险资系在固收类组合中表现稳健(集合计划固收类平均年化收益4.4%+),而公募基金在含权益类组合中更具优势(单一计划含权益类平均年化收益5.4%)。这种分化源于机构基因:险资擅长资产负债匹配与固收投资,公募基金则在权益研究与交易能力上积累了更深厚的壁垒。

 

2. 投资业绩:稳健收益下的“固收强、权益弱”与“单一强、集合弱”

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呈现“长期稳健、短期分化”特征。近三年(2022Q1-2025Q1),全市场累计收益率7.46%,年均约2.43%2007年以来年均收益5.93%,跑赢同期CPI(约2.5%)与国债收益率(约3%),基本实现了“保增值”目标。但从资产配置结构看,“固收强、权益弱”的特征显著:近三年固收类组合累计收益10.54%,含权益类仅7.06%2025年一季度,固收类资产占比仍高达65%,权益类仅35%(远低于40%的政策上限)。

 

不同计划类型的投资业绩也存在分化。单一计划(针对大型企业)因缴费稳定、规模大,投资管理更灵活,2014-2024年单一计划的固收类平均年化收益4.8%,含权益类达5.6%;而集合计划(针对中小企业)因缴费波动大、规模小,需保留更高流动性,同期固收类平均收益4.2%,含权益类仅4.9%。这种“单一强、集合弱”的现象,反映了中小企业参与不足对投资效率的制约。

 

3. 政策破局: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引导”的制度创新

面对覆盖不足与结构失衡的痛点,政策端已开始发力。2024年起,雄安新区试点“自动加入+自愿退出”机制:中小企业职工默认加入企业年金,可自主选择退出;同时推出“简易集合计划”,将账户管理费、托管费等综合成本降低30%。试点半年数据显示,参与企业数量环比增长200%,职工参与率从12%提升至28%。这一模式有望在全国推广,成为破解中小企业参与难题的关键抓手。

 

三、未来:从“长钱短投”到“长钱长投”的战略转型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203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基本养老保险收支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企业年金被赋予“第二支柱扩容”的战略使命。未来十年,其发展将围绕“覆盖突破、长线资金入市、三支柱整合”三大主线,推动“长钱长投”目标的实现。

 

1. 覆盖突破:从“央企主导”到“普惠共享”的机制创新

覆盖面的扩大是关键。政策层面,“自动加入机制”将从雄安试点向全国推广,中小企业可通过“低比例起步(如缴费比例从5%降至3%)、小范围试点(先覆盖管理层)”的方式参与,降低初期成本压力。预计到2030年,企业年金参与职工有望突破1亿人,覆盖劳动年龄人口的12%-15%,逐步接近OECD国家的“中等覆盖水平”。

 

同时,政策将鼓励“行业集合计划”与“区域集合计划”,针对中小企业集中的制造业、服务业、互联网行业推出标准化产品,通过规模效应降低管理成本。例如,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可设计“缴费与利润挂钩”的弹性缴费机制,增强企业参与动力。

 

2. 长线资金入市:从“短期考核”到“长期配置”的范式转换

20251月,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2025年二季度,人社部开始仅披露年金三年累计收益率,释放出“淡化短期波动、强化长期回报”的明确信号。

 

长周期考核的落地,将直接推动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提升。当前企业年金权益类资产上限为40%,但实际配置仅约20%(主要因短期考核约束);若考核周期延长至三年以上,机构可更从容地布局权益市场,预计未来五年权益配置比例将逐步提升至25%-30%。假设规模年均增长10%(从3.73万亿到2030年的约6万亿元),权益配置比例提升至25%,则每年可为A股带来约9000亿元增量资金,成为长期资本的重要来源。

 

收益方面,权益资产的长期增值潜力将显著改善企业年金的投资回报。历史数据显示,A股近十年(2015-2025)年化收益率约8%,若企业年金权益配置比例从20%提升至30%,在其他资产收益不变的情况下,整体年均收益率有望从当前的5.93%提升至6.5%-7%,职工退休收入替代率(企业年金待遇/退休前工资)可从当前的15%-20%提升至25%-30%,有效缓解基本养老保险的压力。

 

3. 三支柱整合:从“分割管理”到“协同发展”的生态重构

我国养老金体系“三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长期存在分割问题:账户独立、税优政策不统一、转移接续困难。未来政策将推动三支柱账户互通,允许企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转入个人养老金账户(反之亦可),并优化税负设计(如企业年金缴费税前列支比例从4%提升至5%,个人养老金税优额度从1.2万元/年提升至2万元/年)。

 

例如,某职工在企业工作期间缴纳企业年金,离职后可将其转入新单位的企业年金或个人养老金账户;退休时可自主选择按月领取企业年金或一次性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形成“多账户联动、全周期规划”的养老保障网络。这种整合不仅能增强企业年金的吸引力(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职工),还能促进个人养老金的快速发展,最终构建“覆盖全民、多支柱协同”的养老保障体系。

 

四、风险提示

企业年金的发展虽前景广阔,但也面临多重挑战:其一,经济增长超预期波动可能导致债市调整(企业年金固收类资产占比超60%),影响投资收益稳定性;其二,股市大幅上涨可能分流债市资金,加剧市场波动;其三,长周期考核机制的落地效果可能不及预期(如机构短期行为惯性),权益配置比例提升或慢于预测;其四,中小企业参与门槛的降低需配套税收优惠(如企业缴费部分税前列支比例提高),政策执行力度存在不确定性。

 

结语

企业年金的发展,不仅是一项金融业务,更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关键制度安排。从过去的“规模扩张”到现在的“结构优化”,再到未来的“长钱长投”,其每一步变革都紧扣中国经济转型的脉搏。随着覆盖范围的扩大、投资能力的提升与三支柱的整合,企业年金有望从“少数人的福利”变为“多数人的保障”,为亿万职工构筑起更坚实的养老安全网,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注入稳定的“长钱”动力。

您为本资料打几分?评价可得2积分。积分有什么用?请看这里
用 户 名:
 已登录
评论内容:
完善左边的评价,这会帮到更多的用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已输入0个字,评价五个字以上方可成功提交。50字以上优质评价可额外得10分
以下是对"中国养老金专题长钱长投企业年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21页.pdf "的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会员类别 | 文件上传 | 法律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付款方式嘉兴开锁公司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betway电话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必威官方网站备用网站 必威体育大厅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