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注定成为中国保险业载入史册的日子。在这一天,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上限将从2.5%降至2.0%,分红险、万能险也同步下调(分红险从2.0%→1.75%,万能险从1.5%→1.0%)。这场利率切换战,本质是一场关乎“保单含金量”的终极博弈,作为保险营销员,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其中的关键信息,才能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帮助他们在这场变革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很多人误把“预定利率”当成收益,实则它是保险公司对未来负债成本的精算假设,核心作用是“贴现”。
✅ 贴现逻辑:若未来要赔100万(比如30年后的重疾金),精算师需用“预定利率”把这笔钱折成现在的保费。利率越高,当下保费越低(假设投资收益高,能覆盖未来成本)。简单来说,预定利率就像是保险公司计算保费的一个“折扣系数”,它决定了客户为了获得未来的保险保障,现在需要支付多少保费。例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预定利率越高,客户每年需要缴纳的保费就越少,反之则越多。
✅ 本质是风险承诺:它是保险公司对“庞大资产池未来几十年平均收益”的审慎预测,既不能太乐观(怕利差损),也不能太保守(怕丢市场)。保险公司需要根据对未来市场环境、投资收益等因素的判断,来确定一个合理的预定利率。如果预定利率设定得过高,而实际投资收益无法达到预期,保险公司就可能出现利差损,即支付给客户的收益超过了投资收益,从而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如果预定利率设定得过低,产品就会缺乏竞争力,客户可能会选择其他保险公司的产品,导致市场份额下降。
预定利率下调的根源,是资产端收益与负债端成本的“错配危机”。
一份2.5%预定利率的保单,从签订日起,保险公司就刚性承诺了“未来几十年支付2.5%收益”的负债(比如增额寿的现金价值增长、年金险的领取额度)。这意味着,无论未来市场环境如何变化,保险公司都必须按照合同约定的利率向客户支付收益。这种刚性负债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悬挂在保险公司的头顶。
保险公司的投资(国债、金融债、股权等)收益随市场暴跌:2023年至今,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跌破2%,逼近1.6%。用“浮动的资产收益”覆盖“刚性的负债成本”,如同拿橡皮筋捆钢板——风险失控只是时间问题。随着市场利率的下降,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国债作为保险公司投资的重要资产之一,其收益率的下降直接导致了保险公司整体投资收益的下滑。而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却是固定的,这就使得保险公司的利差空间不断缩小,甚至可能出现利差损。
日本保险业“失去的三十年”早已预警:当资产收益长期低于负债成本,利差损会直接拖垮险企(多家日本险企因此破产)。2025年下调预定利率,是监管提前切断风险链的关键动作。监管部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保险行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避免保险公司因利差损而出现经营危机,从而保护广大客户的利益。
预定利率的每一次调整,都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深度绑定(国债是保险投资的“压舱石”,代表无风险收益)。
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是市场利率的重要参考指标,它反映了市场对未来经济形势和利率走势的预期。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时,意味着市场的无风险收益水平降低,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保险公司会根据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变化来调整预定利率。当下2.5%预定利率的产品,本质是“用即将消失的高收益假设定价”——8.31后,这类产品将彻底退出市场。客户如果想要获得2.5%预定利率的产品,就必须抓住8月31日这个最后的时间节点。
利率切换,直接改写健康险、储蓄险的“游戏规则”。
若保额不变(如50万重疾保额),预定利率从2.5%降至2.0%,保险公司需提高保费覆盖成本。行业测算:重疾险平均保费涨幅达20%-30%,少儿单、含储蓄功能的重疾险首当其冲。同时即将调整的第四代生命表,自己重疾险接轨或将轻症豁免等小道消息也是此起彼伏。预定利率的下降意味着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增加,为了保证盈利,保险公司只能提高保费。对于客户来说,这意味着购买同样的健康险产品,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特别是少儿重疾险和含储蓄功能的重疾险,由于它们的保障期限较长,受预定利率下调的影响更大。
若保费不变(如年交10万,交5年,总保费50万),预定利率降低直接导致“现金价值增速放缓”。以30岁男性为例(增额寿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在预定利率从2.5%降至2.0%的情况下,增额寿的现金价值增长速度明显变慢。随着时间的推移,收益差距会越来越大,最终超过30%——相当于“少拿一辆宝马”。储蓄险的主要功能是为客户提供长期的财富增值和稳定的现金流,预定利率的下降直接影响了储蓄险的收益水平。对于有养老、教育金规划需求的客户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当下的核心命题是:在2.5%预定利率产品彻底消失前,如何抓住最后的配置机遇?
✅ 健康险:优先锁定“高保额、低保费”的2.5%产品,避免未来保费跳涨。对于有健康保障需求的客户来说,现在是购买重疾险等健康险产品的最佳时机。在2.5%预定利率的产品下架后,同样的保障额度,客户需要支付更高的保费。因此,建议客户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家庭经济情况,选择合适的重疾险产品,锁定2.5%预定利率带来的低保费优势。
✅ 储蓄险:重点关注增额寿、年金险,用2.5%的“历史利率”锁定终身收益(尤其适合养老、教育金规划)。增额寿和年金险是储蓄险的两种主要类型,它们都具有长期稳健增值的特点。在2.5%预定利率的产品下架前,客户可以通过购买增额寿或年金险,锁定2.5%的预定利率,为未来的养老、教育金等需求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例如,客户可以购买一份增额寿产品,在未来需要资金时,通过减保或退保的方式领取现金价值;也可以购买一份年金险,在约定的时间开始定期领取养老金,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
�� 动作要快:8.31后,三种类型都要调整,所有超过2.0%预定利率的产品将全面停售,不管是代理人还是客户,留给市场的时间只剩28天(截至2025年8月3日不含当日计算)。时间紧迫,客户需要尽快做出决策,抓住最后的配置机遇。作为保险营销员,我们要及时向客户传达这一重要信息,帮助他们了解利率切换的影响和重要性,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情况,选择合适的产品进行配置。
预定利率的下调,既是监管及行业的要求,也是宏观环境与行业规律的必然结果。对普通人而言,这不是“选择题”,而是“时间与利率的赛跑”——在8.31大限前,把“即将消失的2.5%”锁进保单,就是把未来的“确定收益”握在手中。
当然,抢不是盲目,清晰的分析好自己的家庭财富配置布局,合理的借助保险这一配置工具,如果自己不是很清楚搞不明白,不妨此刻就联系你的专业一点的保险顾问,在利率终局战前,为自己和家人抢下一张“高利率船票”。毕竟,在低利率时代,“早配置”就是“多赚钱”。让我们抓住这最后的机会,为客户和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betway电话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必威官方网站备用网站 必威体育大厅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