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会购买保险和不喜欢购买保险?什么是行为经济学?什么是损失厌恶?最初接触《怪诞行为学》让我对书中一些研究问题产生了兴趣,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谁更好喝?为什么我们信誓旦旦的事情却总是做不到?
从行为学的角度阐述了一些问题的本质原因。很多互联网的创业者,他们也是行为学的拥趸,像罗永浩,在过去的演讲中提到最多、推荐书最多的也是这类行为学的内容。有人或许会问了,「行为学」有什么意义?对于我们个体来说,每个人的决策,是由一套自动的生物算法来执行的,而我们完全意识不到这套生物算法的存在,意识到自己在经济决策中可能产生的行为偏误,意识到就是修正最重要的一步,跳出自己的决策机制,真正的理性选择。
换句话说,人认知自我很难,我们不一定能认知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承认自己,接纳自己。MOOC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开设了一门《行为经济学》的课程,我第一时间就报名学习,其中有些讨论,正好也是关于购买保险这一行为决策的,我回答了下,没想到点赞很高,那我就完整的写一下。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跨学科研究应该是时下最流行的,行为经济学就是把心理学与经济学跨界结合,研究人的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经济行为的前言学科,近几年有多位学者通过相关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它能帮助你认识到并改正自己存在的思维缺陷,在生活与工作中更好的进行决策。意识到行为经济学对你的心理决策机制以及他对你的经济决策的影响,绝对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我们每个人肯定都会觉得自己是理性的,其实恰恰是非理性的。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里对「理性人假说」有一严谨的定义,经济学理性人具有两点,一是完备性,二是传递性。如果A比B好,B比A好,那可以得出的是A、B之间无差异,人要能够对这样的选择进行排序,那就具备了完备性;如果A比B好,B比C好,可以得出A比C好,说明人的选择是内在一致的,不能朝三暮四。经济学理性人就是,人的决策必须是内在一致的、自洽的。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运用到现实的意义就是,在买保险这一行为上,健康的时候觉得没必要,反正也不会觉得风险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一到发生风险这样的现实,就又后悔当初没有买,造成风险发生带来的经济损失,那这种行为是非理性的,无法达到内在一致、自恰。要是风险发生,人能自我面对,这些风险自己能承受,早就做好了预估,那这一行为又是理性的。老师布置了一个讨论题:请设想一个具有损失厌恶的人在购买保险时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
我剖析了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面来回答,「损失厌恶」的角度不同。什么是损失厌恶?
先来解释下什么是损失厌恶:一单位的损失带来的伤害大于一单位的得到带来的喜悦。
第一种情况,保险是一种经济契约,根据保险内容合同,以约定未来所发生风险的结果作为赔偿或者报销的结果,给予经济上补偿的一种风险管理工具,换句话说,保险 ,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400-000-1696 客服时间:8:30-22:30 betway电话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
必威官方网站备用网站 必威体育大厅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